清儒戴震焦循颇喜言情理,章学诚则转言事理,其实弼之注《易》,已兼举之。
《明鬼》重申灵魂有无。访谈集中体现了当代新墨家的学术动态,代表了当代新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,并以墨家立场的独特身位,就大陆新儒家、读经运动、墨学复兴、宗教对话、民族主义、全球伦理、普世价值等相关议题展开评议。
但事实上2000年来,中国民间一直存在着墨家复兴的潜流和冲动。我们访谈的部分内容经由媒体和网络的传播之后,在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。新墨家是新墨者的精神家园。作为当代公民,应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,认同现代文明得以确立的基础价值观,懂规则,不违法,依法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正当权益。《非命》立下自强三表。
《小取》立辩,论比群言。墨者身份定位自有其家法和规范,来自墨家教义,不假外求。又:以小求大,理终不得。
又解卦初六象传,刚柔之际,义无咎也,注: 或有过咎,非其理也。似象此意,实自王弼所谓不可名之理来也。总其会,理虽博,可以至约穷也。此条不用大道字,而用至理字。
象之注庄,颇好言中庸字,而《中庸》之书,亦特为宋儒所乐道。无往焉,故往而不知其所至。
若夫温而能厉,威而不猛,恭而能安,斯不可名之理全矣。又:亦斯理也,将使万物各反所宗于体中,而不待乎外。注文以理说之,则理无不相应,故此条本文明说无以相应,而注文必说成理自相应而不由于故,不由于故则属自然矣。又:非作始之无理,但至理之弊,遂至于此。
晦庵《大学》注,本云:物,事也。又:志苟寥然,则无所往矣。亦有特创新解,越出所注本书范围,而卓然自成一家言者。又如其注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名云: 得物之致,故虽不行而虑可知也。
仲舒之所谓使之然之理,亦即郑玄之所谓事理与性理也。象注应理而动,转入正面。
又:是非死生,荡而为一,斯至理也。又:物得其道,而和理自适。
按本文:天之穿之,日夜无降。此条又是以《中庸》说理。故知之所知者寡,而身之所有者众。又:情畅则事通,外明则内用,相须之理然也。物不妄然,必由理而然,此即董仲舒理使之然之说也。惟象此处,所谓天理,重节限义。
又:理必有应,若有神灵以致也。至理畅于无极,即犹云无极而太极也。
按象言物物有理,此与程朱意合。能使之正者何,仪也、静也。
其又一宗为晚出之儒家,亦由会通道家义,而屡用此理字,如荀卿《易传》《小戴记》皆是,此为又一宗。此后宋儒言理,亦无逃此范围矣。
理根为太初之极,即谓宇宙万物皆出于理,是即濂溪《太极图说》之先声矣。又:嫌其有情,所以趋出远理。要其重视理字,则程朱陆王无大别。而疑于神者,其理微妙也。
中和备质,五材无名也。《孟子•告子上》篇: 心之所同然者,何也?谓理也,义也。
《庄子》书重论自然,喜言万物,故其书中用理字,虽仅此一见,而后起治道家言者,不期而多用理字,如《庄子》外杂篇,及吕览韩非淮南皆是,此一宗也。又:遗物而后能入群,坐忘而后能应务。
王弼注《易》,已曰:天,形也。独化之理,亦即自然之理。
注云理至而应,为深一层说之。理应之说,亦始王弼,而极为宋儒所乐道。又:夫物之性表,虽有理存焉,而非性分之内,则未尝以感圣人也,故圣人未尝论之。又:至理有极,但当冥之,则得其枢要。
……物无妄然,皆天地之会,至理所趣。而郭象之言,则似较近明道也。
然则乌得谓王郭言理与宋儒理学,在思想进展上,乃一无关涉乎? 又:理至则迹灭。一理不至,则天年无缘得终。
又:适足捍逆于理以速其死。自宋以来,始相习成俗,理为如有物焉,得于天而具于心,因以心之意见当之。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 碎琼乱玉网 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